|
|||||
|
|||||
在巍峨巨壩拔地而起的壯闊舞臺上,誰是最令人屏息的“主角”?答案藏在百米高空的鋼鐵索道間——那是橫跨峽谷、凌駕蒼穹的纜機。它們是舒展的鋼鐵巨臂,以力量攪動風云;是精準的凌空舞者,以智慧丈量天地。峽谷風聲為它們伴奏,險峻壩肩作它們的幕布,每一次起吊的沉穩、平移的精準、入倉的巧妙、回程的從容,都是工程智慧在天地間奏響的壯麗樂章。 ?鋼鐵脊梁??橫跨峽谷的工程密碼 纜機,這臺“空中起重機”的核心,是張緊在主副塔架間的承載索——它既是載重小車的“軌道”,也是連接兩岸的“生命線”。主副塔架如鋼鐵巨人般佇立,牽引機構似神經脈絡般聯動,載重小車沿著承載索輕盈移動,連帶著塔架沿地面軌道同步行走的默契,共同構成了這套破解峽谷地形下大體積混凝土連續澆筑難題的“工程密碼”。 從輻射式到平移式,再到三峽工程的擺塔式,水電四局安裝的纜機始終追隨著江河的脈絡。它們跨越黃河的奔騰、長江的壯闊、瀾滄江的湍急、金沙江的洶涌,在峽谷間搭起一座座“空中走廊”。國內外不同廠家的機型在這里相遇,跨距超千米的索道在此處延伸,二機抬吊、三機協同的壯舉屢屢上演。從白鶴灘的云端集群到瀾滄江黃登水電站的鋼鐵索道,從金安橋的橫空飛架到東莊水利樞紐的智能陣列,這些橫跨峽谷的鋼鐵脊梁,各有其獨特的使命與風采。 ?智御風濤??在天塹間寫就創新答卷 白鶴灘水電站的峽谷里,狂風呼嘯而過。但在這里作業的纜機群從不怕“風擾”——它們有一顆“智能大腦”。利用信息化手段為纜機裝上“千里眼”與“順風耳”:目標位置管理系統精準鎖定落點,語音提示系統實時播報路徑,防疲勞系統警惕著司機的每一次眨眼,定位與報警系統如隱形屏障,將碰撞風險隔絕在萌芽狀態。當大風掀起巨浪,纜機便用“低進高出”的巧勁避開風阻,以“聯動操作”的默契提升效率,在天地間跳出最穩健的舞步。 這份從容,源于多年積累的“創新基因”。歷時兩年編制的《水利水電工程纜索起重機施工技術規范》《水利水電工程纜索起重機安裝及驗收規范》,填補了行業專項技術標準的空白。就像為空中舞者制定了精準的“舞步手冊”,讓每一次安裝、每一次驗收都有章可循,推動著整個行業向標準化、精細化邁進。 為了讓纜機更“抗造”,技術團隊在細節里藏滿巧思。牽引繩更換曾是件麻煩事,舊繩新繩的銜接要反復倒換繩卡,費時又費力。如今用“舊繩帶新繩”的法子,把工具集中在主塔或副塔平臺,省去來回倒運的奔波,不僅加快了進度,還讓工人少受了不少累。給減速箱裝上冷卻與加熱裝置,像給機器配上“恒溫服”,寒冬酷暑里都能穩定運轉;給混凝土吊罐裝上立罐弧門自鎖裝置和擋料槽,解決了底座斷裂、授料不暢的老問題,還捧回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效率提升的“明星創新”當屬三瓣式排繩輪。過去換個整體式排繩輪,不算夜班停工也要30小時,倉號澆筑常被耽誤。現在三瓣式拆分更換,時間大幅壓縮,單是每年每臺纜機更換2-3套護套,就能省下大量等待時間。而“雙層雙平”的布置方式更顯智慧——讓多臺纜機在8米間距內有序作業,像一群默契的舞者在窄舞臺上旋轉,把拱壩澆筑、設備吊運的效率提了又提。 安全永遠是懸在高空的“紅線”。《纜機防碰撞管理辦法及“三級通報”制度》像一套嚴格的“交通規則”:多臺纜機交叉作業時,必須向當班管理員、安全員、隊長和相鄰設備“四方通報”,得到許可并做好避讓,才能繼續動作。這套規矩配上電氣元件優化,讓設備故障率降了又降,既省了維修成本,更護了云端作業的安穩。 ?薪火相傳??從白鶴灘到東莊的跨越 當白鶴灘的纜機群在峽谷間創下奇跡,它們的智慧并未隨工程落幕而沉寂。在涇河之上的東莊水利樞紐,更具挑戰的峽谷地形里,白鶴灘的經驗生根發芽,催生出“纜機三劍客”——這是迄今為止主動安全性能最好、技術最先進的纜機集群。 東莊的“三劍客”藏著不少“首次”:30噸纜機上首次用上交流變頻調速技術,像給機器裝上“精準油門”;新型自行式承馬用雙鋁合金行走輪,輕便又耐用;三瓣式排繩輪經過優化,拆裝更順手。智能化系統更是全面升級:人臉識別防疲勞系統盯著司機狀態,杜絕困倦操作;防碰撞系統像無形的“安全氣囊”,精準把控間距;目標位系統預設澆筑參數,減少操作差錯。連牽引繩垂度測量都用了小型化設備,檢修更方便,進度自然快。這些創新擰成一股勁,實現了“安全提級、效率提速、成本降低”,成了東莊工程最可靠的“空中引擎”。 ?謝幕與啟程??鋼鐵巨人的精密退場 當纜機完成使命,它們的“謝幕”同樣是一場精密的工程。2022年4月,白鶴灘的“七仙女”纜機群開始拆除,這些鋼鐵巨人的拆解,每一步都像在高空玩“積木”。 施工局黨支部書記焦翔提前一年就開始籌備,方案改了又改,交底做了又做,半年前還請專家來論證,確保萬無一失。纜機大隊大隊長曹明帶著團隊,每天開5分鐘班前會,把危險源、任務分工講得明明白白,像指揮一場嚴謹的“空中拆卸芭蕾”。 拆除“A字型高塔架纜機”曾是國內技術空白,水電四局的團隊在向家壩工程里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到了白鶴灘,這份經驗更顯珍貴:7號纜機拆除比計劃提前33天,6號提前37天,5號提前41天,4號提前34天……低線纜機拆除全程零事故,實現了安全生產“雙零”目標。直到2025年,1號纜機仍在進行最后的拆解,計劃8月底完成這場跨越數年的“謝幕”。 ?云端掌紋??那些緊握操縱桿的手 在所有鋼鐵與數據的背后,藏著一群讓“人機合一”成為現實的人——纜機操作班。白鶴灘的操作班是道特別的風景:36名女工為主,平均年齡30歲,她們是云端的指揮官,更是巨壩的編織者。 纜機操作是份“磨性子”的活:坐在操作室里,雙手緊握操縱桿,目光死死盯著監控屏,8小時里不能離崗、不能分心,連去趟廁所都得掐著時間。冬天再冷也得開窗吹寒風,怕暖氣熏得人犯困;夏天40多攝氏度的高溫里,操作室像個蒸籠,汗水順著安全帽帶往下淌。 可這群姑娘偏要跟自己“較勁”。滾動培訓從機械常識講到險情分析,操作心得在班組里傳了又傳。從2017年每小時澆5罐混凝土,到2018年的8罐,再到2019年的10到13罐,數字里藏著她們的成長。她們開創了“四倉同澆”“三機抬吊”的紀錄,22.98萬臺時安全運行、近100萬次往返、3000多萬噸物料運輸、827.92萬立方米混凝土吊運——兩項世界紀錄的背后,是零操作事故的堅守。 這份堅守換來了沉甸甸的榮譽: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巾幗文明崗、云南省工人先鋒號……如今,她們中的許多人已帶著白鶴灘的經驗,奔赴東莊水利樞紐的新戰場。老一輩的沉穩化作新一代的擔當,讓水利建設的接力棒在云端穩穩傳遞。 從三峽的擺塔式到白鶴灘的智能群,從金沙江的峽谷到涇河的險灘,纜機這雙“鋼鐵巨臂”始終在書寫奇跡。它們是工程智慧的結晶,是人類與自然對話的橋梁,更是國家能源命脈上的堅實基石。未來,當更高的壩體在更險的峽谷崛起,這些“凌空舞者”必將帶著創新與堅守,在天地間跳出更壯麗的篇章。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