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是在中國電建巴西圣保羅地鐵2號線項目,一個巴西“老工程師”,帶著一群電建年輕人成長的故事。 一群初來乍到的年輕人 清晨七點,圣保羅地鐵2號線項目部的辦公區剛剛亮燈,一位頭發略帶銀絲的老人已坐在電腦前,翻看施工圖紙。他身姿端正,神情專注,一絲不茍地記錄著當天的計劃安排。項目的青年職工親切地叫他扎納塔爺爺。 扎納塔全名叫路易斯·卡洛斯·扎納塔,是中國電建承建的圣保羅地鐵2號線項目第3、4、5標段的工程總工。年近70歲的他,在巴西土木工程領域已經奮斗了整整45年。從上世紀80年代的水泥廠擴建,到圣保羅地鐵的多條線路建設,他的工作履歷像一張攤開的城市地圖,而這些來自中國電建的年輕人,初到巴西便有幸與他相遇。 起初,項目青年職工對語言、制度、技術標準都一知半解,溝通障礙、文化差異、工作節奏的沖突接踵而至。但他從不焦躁,始終用最耐心、最溫和的方式與大家相處。 “沒關系,我們慢慢來。”這句話扎納塔經常說。也是因為這句話,大家逐漸建立起對這位“爺爺”級工程師的信任與敬意。 是老師是朋友,也是最溫柔的“橋梁” 一次項目例會上,現場經理塞爾吉奧正在匯報項目進展,扎納塔作為項目總工,不時對技術細節作出補充。擔任翻譯的是項目團隊里的合同人員易君言,一位工作兩年多的年輕姑娘,她工作認真又專注,但面對密集的專業術語,明顯有些吃力。會議過程中,她始終緊盯著扎納塔,生怕漏掉任何一句關鍵信息。 扎納塔注意到了易君言略顯迷茫的神情。他沒有多問,也沒有停頓,只是順勢放慢了語速,用更加清晰、簡潔的語言,耐心地重新解釋了每個關鍵點,確認她理解后才繼續推進,也確保每一個在場的中國工程師能準確接收到這些信息。 這種默契,來源于他們長期的工作配合。扎納塔早已熟悉易君言的表達節奏和理解能力,只憑一個眼神,就能判斷她是否真正聽懂,隨后便會直接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 易君言常常感慨地說:“跟著扎納塔,能學到真東西。他只要負責的內容,就一定講得清楚。哪怕不是他負責的專業領域,他也從不推脫,而是會幫你找到最合適的人來解答,想盡辦法讓你明白。” 扎納塔把“讓你聽懂”視作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尊重。即使面對中國電建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年輕人”,也從不“走過場”,始終用最貼近節奏、最耐心穩妥的方式,幫助大家跨過那道“理解的門檻”。 項目職工趙福恒常說,扎納塔不僅是技術總工,更是我們心中“最會照顧人的巴西工程師”,是中方職工在異國最溫柔、最可靠的橋梁——在圖紙與現場之間,在葡語與中文之間,也在中巴文化之間。 敬業與傳承 70歲的他,已經經歷過二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早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休息、享受退休生活。他卻輕描淡寫地說:“不是為了錢,是因為責任,是熱愛,是堅守。”這話聽來平靜,卻最能打動人心。他眼中那份堅定,是職業信仰最樸素的表達。 扎納塔的工作時間是早上7點到下午5點,但他幾乎每天都加班。哪怕在“周六不上班”是社會共識的巴西,大家仍常常看到他的身影。 項目職工曾笑著調侃他:“扎納塔爺爺,是不是你忘了退休?”他微微一笑:“我還沒想停下來。”每次路過他的辦公室,總能看到他坐得筆直,專注得仿佛剛剛參加工作。 他對年輕人始終充滿善意和耐心。既尊重電建青年職工的成長節奏,也毫無保留地分享他多年來積累的經驗,不厭其煩地講解那些第一次接觸的工程標準與計量流程。他像極了新中國建設初期那些六七十年代樸實又執著的老一輩工程人,用一生在崗位上堅守,成就城市,也成就后來人。 在他的陪伴下,項目青年職工從一個個迷茫的新手,成長為可以獨立承擔工作模塊的工程人。在巴西,這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大家的成長因為有他,少了彷徨,多了信心。 他說過一句話,讓項目職工魏迪至今印象深刻,“我依然認為自己有能力、有熱情繼續工作,并將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而項目的青年職工,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慢慢變得成熟,也更加堅定地走在中國電建的海外征途上。 扎納塔是電建青年職工工程路上的引路人,也是中巴文化協作中最動人的注腳。他用幾十年的專業經驗、平實的語言和始終如一的敬業精神,幫助大家在語言之外、技術之內、文化之間,找到了真正的“交集”。 電建青年職工在巴西長大了,也在扎納塔爺爺身邊長大了。在中巴合作的橋梁上,大家很幸運地遇到了扎納塔爺爺。他的敬業、溫和與擔當,也已悄然融入了電建青年的成長軌跡。 扎納塔與電建青年職工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