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宛如迷宮的群山褶皺里,一場前所未有的超大風機設備運輸大戲正悄然上演,陡峭的坡度、狹窄的道路……無一不在考驗著江西電建人的智慧與勇氣。 陽江陽春潤龍風電項目位于廣東省西南部的八甲大山間,30臺單機容量6.7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錯落分布在山脊之間。 此次要運輸的風機組件,單個機艙寬4.95米,葉片長達108米,塔筒直徑5.3米,最大設備質量超130噸,直接刷新了中國電建在南方區域山地風電項目的紀錄,簡直是個“巨無霸”! 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該項目的物流倉儲團隊以卓越的協同力、創新力和執行力,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以靜制動,讓運輸車輛“退燒”降溫 當首批運輸車輛駛入場內長達十幾公里的連續上坡路段時,一個嚴峻的考驗隨之而來:長時間的大負荷牽引極易導致車輛部件過熱,一旦溫度過高導致車輛故障,不僅會延誤工期,還有可能引發安全事故。 “所有車輛必須停車1小時!”作為優秀共產黨員,江西電建公司物流倉儲公司副總經理連文昌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揮,憑借前瞻性思維,作出果斷決策。接到指令后,團隊迅速在坡道關鍵位置增設停車平臺,讓車輛熄火停靠冷卻,待溫度恢復正常后再啟動運行,將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 “面對難題,我們要勇于破題;迎接挑戰,我們要敢于宣戰;越是危險,我們越要往前沖!”連文昌以鏗鏘有力的話語激勵著項目青年突擊隊隊員,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克服困難的決心。 以技破縛,讓超重運輸車“掙脫”泥潭 解決完長坡運輸的難題,新的挑戰又來了。 連續數天的降雨,讓存放設備的堆場道路變得異常泥濘,一輛載著百噸塔筒的特種運輸車剛駛出堆場,沉重的驅動橋就深深陷進了泥潭。車輪拼命空轉打滑,泥漿四濺,但車卻紋絲不動,徹底被困住了。 團隊在掌握情況后,迅速展開救援。兩臺80型的裝載機開足馬力試圖將運輸車拖出來,但由于泥漿的吸附力實在太強,任憑裝載機如何使勁,車輛依然牢牢陷在原地,救援失敗。團隊迅速調整策略,利用液壓升降系統,將車頭和裝載塔筒的車板分離,再用大量石塊填進車頭下方的泥坑,為驅動輪增加動力。車頭重新連接好后,再次嘗試啟動——但令人揪心的是,運輸車還是沒能脫困。 “水平牽引力不夠,必須借助吊車的垂直起吊力來克服泥漿的吸附!”青年突擊隊隊長童威冷靜分析后提出關鍵建議。方案確定后,一臺重型吊車很快抵達現場。特制的吊具穩穩鉤住車板的關鍵受力部位,與裝載機同時發力,終于將深陷泥潭的運輸車成功“拔”了出來。 沾滿泥漿的運輸車脫困后,載著塔筒,繼續踏上了征程。 以協克險,讓百米葉片闖過“幾”字彎 “注意!前方即將到達最艱難的下坡急彎路段,大家打起精神!”童威在對講機中提高音量提醒著團隊。 這是一段長約300米、轉彎半徑36米的“幾字型”連續下坡路段。為確保萬無一失,團隊已提前將路面凹凸不平處進行銑刨重鋪,確保平整;在下坡末端使用高強度防滑水泥硬化路面,防止車輛打滑。 “前方路段無障礙,左右側車距安全,葉片角度調整到20°,可順利通過。”團隊通過精確引導和精心配合,使得運輸車以高精度安全通過急彎。 除了在路線上保障行駛安全,團隊針對葉片本身的保護也同樣周密。每片葉尖都包裹著特制的“防護套裝”:內層是柔軟的棉被,中層是定制的PVC夾板,外層則是覆蓋著220千伏絕緣防護罩。并且,當葉片低于預設高度時,車輛裝載的限位報警器會立即觸發聲光報警并執行斷油保護。這套“雙保險”機制,確保了葉片在顛簸山路中始終保持安全高度。 在此次運輸任務中,項目團隊不僅在路途上遇到重重挑戰,還因為運輸時間碰上了廣東的梅雨季節,只能見縫插針,趁著天氣放晴的間隙展開運輸。 “這108米的葉片,我們走了半個月,現在終于‘交卷’了!”2025年5月23日,首套風機設備抵達機位點時,團隊紛紛感嘆道。 據悉,待該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量約2億千瓦時,年節約標準煤約4.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25萬噸,兼具顯著經濟與生態效益,將推動當地新能源產業發展,促進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實現“雙碳”目標。 如今,該項目運輸車隊仍在蜿蜒前行,那些銀翼般的葉片在云霧繚繞的山路上若隱若現——江西電建人正在用智慧與汗水寫下又一個綠色詩篇。 陽江陽春潤龍風電場項目物流啟動儀式 陽江陽春潤龍風電場物流倉儲青年突擊隊 首套大件設備運輸 首套大件設備順利抵達機位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