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日的涇河峽谷,晨曦穿透薄霧,將東莊水利樞紐的雙曲拱壩勾勒出金邊。19號壩段013封頂倉掛起了“截斷涇河鎖黃龍,壩橫聳立九宵虹”“待到平湖吞日月,黃龍俯首惠關中”的醒目赤旗,東莊施工局生產管理部孔祥虎緊攥對講機,指節因用力泛白,沙啞的聲音里裹著抑制不住的震顫:“最后一車到位,收倉!” 這一聲指令落下時,距2023年2月13日10號壩段首倉開倉澆筑已過去870天。176.06萬立方米混凝土在峽谷間堆疊成峰,完成了總澆筑量的90.75%——這座承載著三秦大地水利夢想的巨壩,終于在這一刻迎來首倉到頂的歷史性定格。 “這第一倉,要澆出四局人的底氣” 2023年2月13日,關中平原的寒風還帶著凜冽的涼意,10號壩段前卻已是一派熱火朝天。時任東莊施工局黨總支書記的李鴻吉在結冰的墊層上,望著倉面里忙碌的工人,對身邊的技術員們說:“這第一倉,要澆出四局人的底氣。” 東莊水利樞紐的藍圖上,21個壩段如巨龍的脊椎般排列,最大壩高230米的混凝土雙曲拱壩,總澆筑量達190萬立方米。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它不僅是陜西庫容最大(32.76億立方米)、壩高最高、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更因“五個世界之最”的技術指標備受矚目。中國水電四局承擔的7個標段,涵蓋了從大壩土建到導流洞的核心工程,3臺平移式纜機如同巨人的手臂,將在未來兩年多時間里編織出混凝土澆筑的網絡。 “100米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 2024年1月11日的清晨,寒霧還沒散盡,11號壩段032倉已聚攏了二十多名工人。安全員老姚正逐一檢查安全帶卡扣,倉面邊緣的冰棱折射著晨光,他呵著白氣喊:“都把防滑鞋穿牢實,今天這倉意義不一樣!” 上午10時06分,隨著纜機將第一罐混凝土穩穩吊至倉面,施工局黨支部書記傅華對著對講機宣布:“11號壩段032倉,開倉!”罐口閘門開啟的瞬間,灰褐色的混凝土奔涌而出,在倉號內鋪展開來,這一倉標志著東莊大壩澆筑高度正式突破100米大關。 此時距首倉澆筑已過去三百余天,但建設者們心里清楚,真正的硬仗才剛剛開始。“100米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傅華在澆筑間隙召集班組長們,手指在壩體剖面圖上劃過,“從這一倉開始,雙曲拱壩的曲率會越來越陡,每一層模板的弧度精度要控制在毫米級。而且壩體越高,溫控壓力越大,咱們得把冷卻水管埋得更密些。” 那年冬天,百名建設者堅守工地。混凝土拌合樓的料倉里堆滿了預熱的骨料,熱水拌合系統24小時運轉,確保入倉溫度達標。倉面上,焊工王師傅戴著結冰的面罩焊接止水片,火花落在積雪上滋滋作響。他說:“家里孩子問我在干啥,我說在給陜西修個‘大水缸’,將來能澆地能發電,娃驕傲得很。” “鋼襯要像貼瓷磚一樣嚴絲合縫” 2024年4月17日上午9時,右岸804施工平臺上,2號非常排沙底孔首節鋼襯正被纜機緩緩吊起。陽光穿透云層落在金屬表面,折射出冷冽的光,金結技術負責人王吉慶目光緊緊鎖定鋼襯的起吊姿態:“鋼襯要像貼瓷磚一樣嚴絲合縫!”隨著吊繩慢慢繃緊,這重達42噸的鋼襯平穩離開平臺,向著13號壩段緩緩移動——東莊大壩非常排沙底孔鋼襯吊裝就此拉開序幕。 東莊大壩共布置2個非常排沙底孔,如同巨壩的“排沙動脈”,承擔著運行期的排沙重任。3.5米寬、7米高的孔口如同巨人的眼瞼,而16節總重340余噸的鋼襯,就是守護這道“眼瞼”的鎧甲。為了讓這副鎧甲更堅固,建設者們在金結加工廠進行“摞節焊接”,將16節鋼襯拼接成8個吊裝單元,最大程度減少現場焊接量。 “雙機抬吊準備就緒,起吊!”纜機大隊毛步雄的指令通過對講機傳遍現場。1號和2號纜機如同兩只默契的大手,穩穩托舉著鋼襯向13號壩段移動。測量員小高蹲在倉面邊緣,全站儀鏡頭始終鎖定鋼襯吊點,安裝工人則拉著攬風繩,隨著鋼襯的移動不斷調整方向。4月18日,2號非常排沙底孔鋼襯全部吊裝完成,24小時鏖戰凝結成歡呼聲,為后續施工定下了基調。通過一次次的總結和優化,吊裝方案越來越完善,施工效率和質量也在逐步提升。 同年8月,大壩兩個底孔和四個深孔的鋼襯吊裝任務全部完成,2291噸鋼鐵構件在峽谷奏響金石之音。陽光下,已安裝的鋼襯在孔口閃著金屬光澤,仿佛在預示著巨壩未來吞沙吐水的雄姿。 “是干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 2024年8月5日,當7號壩段030倉混凝土收倉時,時任施工局副局長的王亞軍的聲音通過對講機傳遍工地:“100萬立方米!”——這座全國唯一在建的調水調沙水利巨構,在年初突破100米壩高后,再添一個沉甸甸的“一百”里程碑。 “比計劃整整提前20天!”王亞軍抹了把臉上的汗,指縫里還沾著混凝土粉塵,望著壩頂804米的設計高程,“但這只是中途補給站。”遠處的拌合樓仍在轟鳴,料倉里新到的骨料正等待著與水泥、水的相遇,準備續寫下一個百萬方的傳奇。 2024年是大壩混凝土澆筑的高峰年,也是深孔復雜結構施工的攻堅之年。面對八十萬方混凝土澆筑量、百米級壩體爬升、六大孔口金結施工等重大施工挑戰,施工局以“建功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勞動競賽為引擎,科學劃分“基礎固結”與“主體沖刺”雙階段賽程,通過實施“五比五創”競賽機制,成功克服極端天氣頻發、雨季施工窗口受限、河谷地形狹窄等疊加挑戰。 黨支部書記傅華在年度工作會上激動地說:“月均6.85萬方的速度,是干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這組數據背后,寫在報表上是進度,落在工地上是大壩澆筑持續攀升的“四局速度”,是“建功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勞動競賽激發的攻堅力量。這份力量化作了穿透巖層的鋼釬,變成了澆筑大壩的混凝土,在無數個日夜的鏖戰中不斷積蓄、迸發,最終讓這場看似艱巨的攻堅戰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所有關鍵節點均如期攻克,深孔復雜結構施工任務圓滿收官。 “200米之上,更要守住質量紅線” 2025年4月8日,17號壩段015倉開倉澆筑,大壩澆筑高度正式突破200米,距離澆筑到頂僅剩28米。意味著壩體已提前2個月度汛形象面貌,具備抵御涇河百年一遇洪水條件。兩天后的4月10日,大壩中孔工作閘門吊裝任務圓滿收官,一扇扇“鋼鐵之門”將在未來控制下泄流量,為工程2025年安全度汛打下了堅實基礎,向2025年蓄水階段驗收的目標闊步邁進。 施工局總質檢師曾有良帶著驗收組檢查時強調:“200米之上,更要守住質量紅線。”此時累計完成的156萬立方米混凝土中,所有單元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100%,優良率始終穩定在95%以上。 2025年是東莊水利樞紐工程下閘蓄水的決勝之年。工程將迎來導流洞下閘封堵、大壩擋水、生態泄流孔過流等重要節點,也對大壩混凝土澆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局始終堅守“安全第一、質量至上”的準則,修訂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層層簽訂《質量目標責任書》,嚴格執行“三檢制”和旁站監理制度。針對大壩接縫灌漿這一關鍵工序,施工局創新采用“拱壩無蓋重固結灌漿施工技術”,既縮短工期又避免裂縫,這項技術已獲評“中國好技術”。金結施工中采用“雙機抬吊”技術,兩臺纜機共同吊起50多噸的超重閘門構件。同時,創新采用“干冰冷卻”技術,利用熱脹冷縮原理,順利解決拐臂兩側的鉸座聯軸器無法配合抗剪套插入的難題,讓閘門構件間結合更加精密準確,保證整個連接結構的穩固性和可靠性。 “黨建不是虛的,是擰成一股繩的力量” 2022年汛期抗洪搶險中,施工局黨員突擊隊、黨員“崗號組”沖鋒一線,砌筑“鋼鐵城墻”的身影讓大家印象深刻。在千百天的建設歷程中,施工局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愈發凸顯。 2024年施工局黨支部以“保障生產、安全防范、問題攻關、提質增效”為目標,根據項目履約進度創建新的黨員“崗號組”,黨支部書記傅華在動員大會上說:“黨建不是虛的,是擰成一股繩的力量。” 這一年,“物資核銷黨員先鋒號”以實際行動譜寫“政治學習、責任落實、實干擔當、成果轉化”物資核銷四部曲,通過精準管控材料消耗,超額完成了各項創建目標;“科技創新黨員先鋒號”以“黨建紅”引領“科技藍”,圍繞一線生產急難險重問題,妙行“思想引領、技術優勢、青年合力、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四步棋,以智變應萬難,推動多項科研項目落地生花;“安全生產黨員攻關小組”環環相扣保安全、爭分奪秒趕生產、五星標準抓質量,巧用“現場隱患我來發現”安全監督二維碼點亮安全生產“綠燈”,讓“旗幟引領”成為生產攻堅的“制勝法寶”。三支黨員隊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黨旗下的錚錚誓言,讓黨建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11月的目標,一天都不能耽誤” 19號壩段首倉到頂,標志著東莊水利樞紐向今年11月下閘蓄水目標邁出關鍵一步。作為以防洪減淤為核心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其戰略意義在此刻愈發清晰:建成后,32.76億立方米的庫容將形成強大的防洪屏障,可保護渭河下游150萬群眾、80萬畝耕地免受“小水大災”威脅,通過“泄大攔小、適時排沙”的創新運用,投入運用50年內可減少入渭河泥沙30.51億噸,減少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6.57億噸,使渭河下游河道累計淤積厚度由2.6米減少為0.76米,維持渭河下游堤防防御洪水的標準至少38年不降低。 截至目前,大壩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筑179.3萬立方米,占總量的92.42%,完成年度計劃進度的76%,順利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導流洞封堵閘門、金屬結構安裝等關鍵任務均按計劃推進,為下閘蓄水筑牢基礎。2026年全面投運后,東莊水利樞紐將成為維系關中平原水安全的“壓艙石”,推動區域水資源配置、防洪體系、生態保護實現系統性躍升。 首倉到頂不是終點,而是新的攻堅起點。870天的連續奮戰,176萬立方米混凝土的精準澆筑,不僅壘起了230米高的雙曲拱壩雛形,更鍛造了水利建設的“東莊標準”。從10號壩段首倉澆筑到19號壩段封頂,每一個倉面都凝結著技術創新的突破,每一組數據都承載著流域發展的期待。 接下來的120余天里,建設團隊將以首倉到頂為契機,持續攻克壩體收倉、閘門調試等最后難關,確保如期實現下閘蓄水、全線封頂。當渭河水脈因這座大壩而重煥生機,當兩岸百姓因這份守護而安居樂業,“四局鐵軍”千百日夜的堅守,終將在三秦大地上寫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史詩。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