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拉薩,這座位于青藏高原的古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清晨,拉薩河畔微風拂面,晨練的市民們沿著城關區太陽島河岸悠閑地散步。河水清澈靈動,倒映著岸邊的綠樹和遠處的山巒。如今,這項由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成都院”),以項目管理承包模式打造的兩島內河綠色生態廊道提升工程,已揭開它神秘的面紗,為拉薩添上一條兼具生態之美、文化之韻、民生之暖的濱水玉帶。 生態重塑,補足親水空間短板 “以前這里環境雜亂,沒啥可逛的。現在不一樣了,到處都是綠樹鮮花,還有這么漂亮的步道,感覺生活都更有滋味了?!痹谙勺銔u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扎西大叔,見證了兩島內河的蛻變。另一位帶著孫女的老人也笑著說:“孩子可喜歡來這兒了,有了這么好的地方,周末都不愁沒處去。”他們所說的變化,正是拉薩水系治理“補短板”的生動注腳。 作為高原歷史文化名城,拉薩“內水繞宮,外湖繞城”的格局自古天成,但中心城區長期缺乏城水相融的親水空間。兩島內河所在的城關區南部,一邊是歷史街區的厚重文脈,一邊是閑置的綠灘資源,卻因“親水難、停留難、休閑難”,讓城與水始終隔著一層“屏障”。 如今,沿著4.1公里的河道漫步,這樣的“屏障”已被徹底打破:2座新改建的橋梁——對同心橋進行加寬,為仙足橋增設廊架,既解決了兩岸通行難題,又成為俯瞰河景的觀景臺,廊橋本身就是一道獨特風景;7.4萬平方米的綠化工程里,經過特殊培育的高原適生植物錯落有致,鳶尾與櫻花相映成趣;透水混凝土步道串聯起汀步、挑臺,市民隨時能駐足親水;到了夜晚,光彩亮化工程讓兩岸輪廓分明,水幕電影將藏地傳說映在水面,與遠處的布達拉宮夜景遙相呼應。 “以前夏天來仙足島,想找個地方歇腳都難,現在詩歌長廊里能讀詩,文藝水岸能看燈光秀,這才是游客該有的體驗?!睂в芜_娃說,生態廊道不僅填補了親水空間空白,更讓歷史街區有了“會呼吸”的文化載體——紅色廊柱的詩歌長廊里,各族詩人的經典作品靜靜陳列;雙擁公園里,軍民融合的小品與景墻訴說著魚水情深;文藝水岸的燈光下,年輕人圍坐暢談,夜間消費場景悄然興起。 匠心獨運,繪就多維魅力岸線 在高原建生態廊道,每一步都考驗著建設者的智慧。 “拉薩的土壤保水性差,紫外線強,一棵樹的成活要過‘土壤改良、精準灌溉、防風防寒’三道關?!背啥荚喉椖拷浝硎Y世平介紹,為了讓綠植在海拔3600多米的地方扎根,團隊帶來了在高海拔地區項目建設中積累的生態修復經驗——先對土壤進行客土改良,加入有機質提升保水能力;再鋪設智能灌溉系統,根據土壤濕度自動補水。如今,廊道里7.4萬平方米的綠地成活率超過90%,成為高原生態修復的鮮活樣本。 生態打底,文化鑄魂。項目團隊始終記得一個設計初衷:“不能讓現代工程蓋過傳統文脈,要讓廊道成為文化的‘展示窗’而非‘隔斷墻’?!痹谙勺銔u內河左岸,詩歌長廊用“紅色詩歌+綠色草木”的搭配,將詩詞文化融入景觀;親水挑臺的欄桿上,雕刻著西藏特有動植物;水幕電影更是巧妙地將藏歷新年習俗、雪域傳說等文化元素,通過光影技術呈現在流動的河面上,讓古老文化有了現代表達。 這樣的匠心,源于對拉薩水系規劃的深刻理解。根據拉薩市中心城區水系治理提升規劃,拉薩正構建“一心、兩河、三瀠、四涇、多曲、繁點”的水系結構,而兩島內河正是“以水為鏈、鑲園為珠”的關鍵一環。 項目建設中,2座水閘除險加固工程既保障了行洪安全,又通過魚道設計維護了河道生態;數字化建設工程讓管理人員能實時監測水質、水位,實現“智慧管水”;濱水慢行系統則串聯起歷史街區、商業節點,讓“城水相依、藍綠融合”從圖紙走進現實。 “以前總說‘水繞宮’,但市民摸不著水;現在廊道修起來,水就在身邊,文化也在身邊。”拉薩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說,兩島內河的蛻變,正是拉薩從“水在城中”到“城水相融”的縮影,既填補了親水空間空白,更讓水系成為串聯生態、文化、民生的“金紐帶”。 攻堅克難,雕琢高原生態精品 “孩子第一次學會翻身時,我正在調試水閘設備,只能在電話里聽妻子描述?!笔Y世平的手機里,存著一張在工地拍的照片:背景是剛澆筑完的步道,前景是他和同事們曬得黝黑的笑臉。那份缺席孩子成長初期的遺憾,深深印刻在他心中。然而,當項目重要節點順利完成,這里的每個人深知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90后” 項目設計經理丁陽,基本上每年都在現場待近300天。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團隊多次對周圍市民進行實地訪談和觀察其活動方式、生活習慣,發現他們特別喜歡帶上簡易坐具在河邊休憩?;谶@一情況,團隊通過構建“六灘四岸”的河流生態格局,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濱水活動空間,滿足不同年齡段市民的需求。 這樣的堅守,并非孤例。成都院將“因地制宜、生態優先”的理念和經驗帶到了雪域高原。針對兩島內河的特殊環境,他們創新采用透水混凝土減少地表徑流,用汀步設計保護灘地生態,通過“最小干預”實現“最大效益”,讓工程既滿足功能需求,又不破壞高原生態。 如今,廊道的每一處細節都印刻著建設者的用心。傍晚的兩島內河,步道上的市民漸漸多了起來。扎西老人和他的老伙計們在詩歌長廊旁鋪開氆氌,唱起了古老的歌謠;年輕游客舉著相機,記錄水幕電影里的藏式紋樣;孩子們在綠地上追逐嬉戲,笑聲驚起了水邊的水鳥。夕陽下,河水波光粼粼,倒映著藍天白云,也倒映著一座高原城市的幸福圖景。 未來,兩島內河綠色生態廊道將成為一條多維生長的品質岸線,一個歷史與未來呼應、發展與趣游并存的魅力岸線,一個實現與城共生、生態共棲、城岸共游的人文岸線。它是拉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為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這條流淌的岸線,讓高原古城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鏈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9752009-500006392922 |
||||
【打印】
【關閉】
|
||||
|